让资源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
发布时间:2020-01-08 来源: 作者:
不久前,“关于检查就业促进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分组审议。报告中提到这样两组数据,其一,2018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9.58%,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8亿人;其二,2018年,全国各类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累计达780万人。一边是农民工进城,一边是“创客”返乡下乡,中国就业形势的新特点,充分揭示了当前城乡之间人才要素双向流动的新趋势。
这个新趋势的意义不可谓不大。我们一直说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这个“短”到底短在哪里?恐怕很大程度上是短在发展要素缺乏。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各种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配置并不十分均衡,城市这一头的吸引力显得更加强势。缺少了必要的资源要素支撑,乡村发展的步伐自然很难与城市保持同步。
而在乡村短缺的各种资源要素之中,人才缺乏可以说是突出的掣肘因素之一。从笔者这些年采访过的村庄看,有没有人才支撑,乡村发展面貌还真是不一样。那些有能人带动的村子,大多有像样的产业,村民干得了事,挣得到钱,村里看得到年轻人的身影,听得到孩子们的欢笑声,感受得到那种由内而外的生机。反观那些缺少能人、明白人的村庄,村里没啥能够致富的营生,能出去打工的都走了,留守下来的不是老幼,就是病弱,乡村本该有的活力也无处寻觅。要让这些乡村重现活力,让乡村发展的短板尽快补齐,推动人才等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尤其是由城市回流乡村就显得特别重要。
第一就是培养有专业技术的农民。从现实来看,中国的农业问题还得靠农民自己来解决,在现代化、科技化的背景下,培养新型农民适应新的农业发展环境也是一种发展原则和方向。毕竟,农民本身就对农村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不仅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建设家乡的坚守。
第二就是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有人说,发展要靠自己,不要只知道等着国家来帮扶,动不动就要我们看什么“南街村”,这样村,那样村,似乎这些村都是些自立自强的榜样,而我们都是等着要饭吃的叫花子。这些所谓的先富起来的村,敢说自己没有政策的帮扶?过去沿海的小渔村,没有政策的帮扶,能变成摩登都市?痴人说梦而已。没有国家政策的引导,人才会纷纷涌入城市去帮助小渔村的人民搞现代化建设?不要忘了我们是“市场发挥主要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说是起决定性作用。这是我们制度的优势,是先富带后富的承诺,也是对乡村几十年落后发展的补偿。有了政策,资本的目光才会聚焦到乡村,乡村振兴才能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目光的汇聚才能真正点燃这片枯草,让乡村大地重焕勃勃生机!
- >>上一篇:农村农业产业不能拔苗助长
- >>下一篇:广西农业写下壮丽诗篇
最新文章
- 以学促干,强技赋能——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举办新污染物治理专...
- 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开展“传承沂蒙精神·守护绿水青山”主题党日暨...
-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联通支付荣获第十四届公益节202...
- 非遗保护工作“江西经验”在全国会议分享
- 中国渔业协会第五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 华北监督站召开核安全设备四方会谈
- 全国公安刑侦部门深入推进“冬季行动”
- 首航!三亚邮轮旅游迎来“开门红”
- 省厅赴巴彦县帮扶指导畜禽粪污污染防治工作
- 最高检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征求对最高检工作报告和检察工作的意见...
- “田间课堂”接地气 为湖南辣椒产业集群添助力
- 省生态环境厅举办第43期“周五环保课堂”
- 习近平接见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表彰代表
- 铁基纳米铜材料降解抗生素抗性基因
- 中国共产党生态环境部机关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