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鱼类种群岌岌可危 代表委员建议加大保护力度 为长江特有鱼类建立保护区
发布时间:2020-02-11 来源: 作者:
前不久,科学家证实“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已灭绝。而同期,农业农村部已发布通告,宣布从今年元旦开始实行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相关消息也在省两会上引发热议,有提案建议,鉴于部分长江土著鱼类向濒危演化,可在湖北省相关地区建立保护区,实施自然种群与栖息地就地保护工程。
长江干流捕捞产量已经不足10万吨
陈先生家住武汉白沙洲大桥桥头附近,爱好钓鱼。“这些年的鱼越来越难钓。”陈先生说,前些天放晴时他去大桥桥墩下钓鱼,垂钓数小时,只钓起来几条一指多长的鲫鱼、刁子鱼等。
陈先生的感受并不孤立。长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浩浩江水哺育着400余种鱼类,光特有鱼类就有183种,位列全球七大生物多样性丰富河流,滋养了沿岸生灵。
但现在,这条大江里的鱼类资源已大幅下降。统计显示,上世纪50年代长江渔业年均捕捞量都在45万吨左右,占全国淡水捕捞产量的60%。然而,目前长江干流的捕捞产量已经不足10万吨,只占到全国淡水水产品总量的0.32%。
媒体报道,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危起伟介绍,整个长江鱼类的种类有400余种,他们曾在2017年至2018年采集到314种鱼类数据,占长江鱼类总数的70%,有134种在过去近两年没有采集到,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信号。
省九三学社在省两会期间提交的提案中介绍,在宜昌、荆州等8个县市,齐口裂腹鱼、长吻 、白甲鱼、中华倒刺鲃、圆口铜鱼、岩原鲤等长江土著鱼类正在向濒危演化,衰退趋势没有根本扭转。
省政协委员张晓红也在提案中举例,长江的通江湖泊涨渡湖鱼类总数20世纪50年代有82种,80年代下降到63种,2003年至2004年仅有46种,下降趋势明显,各生态类型鱼种数均明显减少。
倡议设立土著鱼类自然保护区
不久前证实已灭绝的长江白鲟,并非第一个在长江灭绝的物种,近年来,白鳍豚也被宣告灭绝,一些大型鱼类如江豚、中华鲟等也大多岌岌可危。部分长江土著鱼类,种群和数量也呈现断崖式下跌。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省九三学社在提案中分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首先,一些工程建设改变了土著鱼类生存繁衍的水生态环境。比如,喜流性鱼类在静水区难以生存。长江土著鱼类中,喜流性土著鱼类如白甲鱼、中华倒刺鲃、岩原鲤等,在因工程建设变为静水区的江段渔获物中比例明显减少,而缓流性或静水性的黄颡鱼、鲤、南方鲇、鲢等在渔获物中比例显著上升,又如,喜流性的齐口裂腹鱼有生殖洄游现象,部分工程则截断了这些洄游通道,使齐口裂腹鱼种群数量剧降。长吻 、白甲鱼、中华倒刺鲃、圆口铜鱼、岩原鲤等都存在类似问题。
其次,非法采砂加速了底栖生物的灭绝,破坏了产卵场和食物链,使土著特有鱼类种群恢复极其困难。面源污染则导致了水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土著鱼类生存。
同时,我国土著鱼类保护和管控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无法抑制盲目引种、放生、携带导致的外来物种入侵,侵占土著鱼类栖息地,抢夺食物,威胁土著鱼类生存繁衍。
省九三学社建议,要加大保护力度,落实养护措施、攻克繁育难题,建立土著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区。行业主管部门可组织专家,加强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的调查,实施自然种群和栖息地就地保护工程,以齐口裂腹鱼为例,可以在秭归、兴山选择支流建立保护区。同时,建设土著鱼类繁育放流中心,攻克土著鱼类繁育难题,持续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扭转土著鱼类资源衰退趋势。
同时,要明确地方政府对非法采砂和保护土著鱼类的主体责任,落实生态补偿措施,大幅提高违法成本,加强行政和刑事责任衔接。强化污染管控,加大水土保持投入,在长江流域沿线严控化肥、农药使用量和畜禽散养规模,减少污染物总量。而尽快建立健全土著鱼类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也相当重要。
通江湖泊可给鱼类留出生物通道
“目前,我们正在推进长江上专业捕鱼的渔民退捕上岸。”16日,省人大代表、洪湖市市长沈先武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在此之前,该市所辖洪湖区域内,已有1.7万余洪湖渔民上岸。曾经鱼类资源恶化的洪湖,通过增殖放流和全面禁捕,渔业资源从品种到生物量都有明显增加,鱼类小型化问题逐步改善。而洪湖曾经走过的弯路,正是不少通江湖泊的“通病”。
省政协委员张晓红介绍,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浅水湖泊分布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新中国成立初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数量超过100个,绝大多数都与长江自然相通,湖水水位随着季节变化在丰水期间和长江相通,长江鱼类溯水洄游入湖,在湖区繁殖觅食长大,再洄游到长江中去,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江湖复合生态系统。
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防洪、农业生产和血吸虫防治的需要,修闸建坝、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造成江湖阻隔、湖泊破碎化,长江鱼类的天然产卵场数量骤减,水体交换和生物交换被削弱。
张晓红说,受江湖阻隔影响,江湖洄游性鱼类资源得不到有效补充,湖区鱼类以湖泊定居型和小型鱼类为主,同时,破坏了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长江鱼类生境多样性降低,种群数量急剧降低。
“恢复原通江湖泊生物通道对于长江中下游水生生物保护、河湖复合生态系统恢复等具有重要作用,是减缓江湖阻隔和人类活动干扰对生态影响的直接措施之一。”张晓红建议,为落实长江大保护的要求,可在我省率先开展“长江中下游原通江湖泊生物通道恢复”试点研究,在涨渡湖、梁子湖和大冶湖进行试点,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提供示范效应。
(编辑:逍遥客)
- >>上一篇:保护生物多样性 我们应该怎么做?
- >>下一篇:偷捕湟鱼!2019年青海省共有15人获刑,处罚生态修复费用25万元
最新文章
- 以学促干,强技赋能——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举办新污染物治理专...
- 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开展“传承沂蒙精神·守护绿水青山”主题党日暨...
-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联通支付荣获第十四届公益节202...
- 非遗保护工作“江西经验”在全国会议分享
- 中国渔业协会第五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 华北监督站召开核安全设备四方会谈
- 全国公安刑侦部门深入推进“冬季行动”
- 首航!三亚邮轮旅游迎来“开门红”
- 省厅赴巴彦县帮扶指导畜禽粪污污染防治工作
- 最高检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征求对最高检工作报告和检察工作的意见...
- “田间课堂”接地气 为湖南辣椒产业集群添助力
- 省生态环境厅举办第43期“周五环保课堂”
- 习近平接见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表彰代表
- 铁基纳米铜材料降解抗生素抗性基因
- 中国共产党生态环境部机关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