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犬在驯化中 比灰狼积累了更多有害突变
发布时间:2020-03-23 来源: 作者:
记者近日获悉,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院士课题组和伊朗克尔曼沙希德贝赫什提大学合作,成功揭示了伊朗家犬在驯化过程中积累的变异组。
目前,世界上有400多种性情不同、形态各异的品种犬。尽管这些家犬群体之间差异巨大,但是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祖先——灰狼。
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国栋介绍,历史上,北非地区、两河流域及附近一大片肥美的“新月沃土”,曾是现有记录的大多数动植物的驯化地,有研究表明,这个地区的品种犬和灰狼共享了很高比例的单倍型数量。所谓单倍型,就是若干个决定同一性状的紧密连锁的基因构成的基因型。这就意味着,这个地区的品种犬,与灰狼的种群亲缘关系更为接近。
为了进一步研究家犬驯化过程的遗传基础,研究团队对来自“新月沃土”东部伊朗的3只狼和3只犬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共鉴定到大约1200万个单核苷酸突变位点(SNPs),在灰狼中鉴定了1000万个单核苷酸突变位点,家犬中鉴定了近780万个单核苷酸突变位点。
此外,他们还鉴定了350万个基因短片段插入缺失,其中在灰狼中鉴定了310万个,家犬中鉴定了220万个。同时,在伊朗的6个样品中,还发现了10571个拷贝数变异区段共154.65兆,约占家犬基因组的6.41%。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灰狼比家犬在含子区域和基因间区积累了更高比例的突变,但是在编码区和一端的非翻译区则相反。二者的结构变异,富集在嗅觉和免疫系统。这一研究揭示了与灰狼相比,家犬在编码区积累了更多的有害突变。本研究也首次解析了伊朗家犬和灰狼的变异图谱,进一步阐释了家犬驯化的遗传基础。
此项研究成果以“伊朗本土犬与狼的全基因组测序揭示了犬驯化过程中积累的变异”为题,发表在《BMC基因组学》杂志上。(赵汉斌)
- >>上一篇:全景搜寻地外文明计划将在纳秒尺度展开
- >>下一篇:广东兴起“云植树”
最新文章
- 以学促干,强技赋能——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举办新污染物治理专...
- 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开展“传承沂蒙精神·守护绿水青山”主题党日暨...
-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联通支付荣获第十四届公益节202...
- 非遗保护工作“江西经验”在全国会议分享
- 中国渔业协会第五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 华北监督站召开核安全设备四方会谈
- 全国公安刑侦部门深入推进“冬季行动”
- 首航!三亚邮轮旅游迎来“开门红”
- 省厅赴巴彦县帮扶指导畜禽粪污污染防治工作
- 最高检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征求对最高检工作报告和检察工作的意见...
- “田间课堂”接地气 为湖南辣椒产业集群添助力
- 省生态环境厅举办第43期“周五环保课堂”
- 习近平接见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表彰代表
- 铁基纳米铜材料降解抗生素抗性基因
- 中国共产党生态环境部机关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