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虫形态太奇特? 原是叶足动物丢了腿
发布时间:2020-03-23 来源: 作者:
寒武纪澄江生物群中的火把虫,因形态奇异而备受关注。近日,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和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合作,摸清了火把虫的奇特形态竟是一种叶足动物为了适应底栖管居生活而将身体后部腿肢退化形成的。这也是动物进化史上组织器官适应性退化消失的最早例子。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上。
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马晓娅研究员介绍,火把虫是寒武纪澄江生物群中比较稀有的一类蠕形动物,生活在距今5.18亿年前的海洋底部。它有一个细长的蠕虫状身体,身体前端有5对触手,身体末端膨大。由于其形态怪异,30多年来古生物学家对该物种的分类位置一直存有争议。早期研究认为它是环节动物、触手冠动物、舌形动物,或是从无腿的环神经类蠕虫向有腿的泛节肢动物进化的一个过渡类群。
经过长年化石标本的积累,研究团队在新的化石标本里发现了与火把虫身体保存在一起的管状构造,证明火把虫是一种底栖管居动物,而其身体膨大的末端起到了锚的作用将虫体固定在管内。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了火把虫头部成对的眼睛等新的形态特征。结合这些新发现,并通过系统发育分析方法,人们终于弄清了火把虫的“身世”。
研究结果显示,火把虫隶属于寒武纪叶足动物的啰哩山虫科。叶足动物是一类已经灭绝的早期蠕形动物,俗称“有腿的蠕虫”。火把虫在适应管居生活的过程中发生变异,丢失了身体后部原本用于运动和攀爬的腿肢,但保留了身体前端用于取食的腿肢。
此项研究证明在早期动物进化阶段,组织器官适应性退化消失的事例就已经发生,并进一步展示了寒武纪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而正是早期生物的适应性辐射,成就了寒武纪生物多样性的大爆发。(赵汉斌)
- >>上一篇:广东兴起“云植树”
- >>下一篇:“水环境侦察兵”上岗监测水质
最新文章
- 以学促干,强技赋能——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举办新污染物治理专...
- 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开展“传承沂蒙精神·守护绿水青山”主题党日暨...
-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联通支付荣获第十四届公益节202...
- 非遗保护工作“江西经验”在全国会议分享
- 中国渔业协会第五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 华北监督站召开核安全设备四方会谈
- 全国公安刑侦部门深入推进“冬季行动”
- 首航!三亚邮轮旅游迎来“开门红”
- 省厅赴巴彦县帮扶指导畜禽粪污污染防治工作
- 最高检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征求对最高检工作报告和检察工作的意见...
- “田间课堂”接地气 为湖南辣椒产业集群添助力
- 省生态环境厅举办第43期“周五环保课堂”
- 习近平接见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表彰代表
- 铁基纳米铜材料降解抗生素抗性基因
- 中国共产党生态环境部机关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