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示范案例(江苏篇 ⑥ )丨 绿色发展 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剂
发布时间:2020-07-28 来源: 生态环境部 作者:佚名
编者按
为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加强典型宣传,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导作用,近期,我们推出“绿色发展示范案例(江苏篇)”系列文章,展示江苏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生动实践。
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中,苏州人把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当作一幅发展“双面绣”来操作,实现了“经济强”和“环境美”的和谐统一。城市CBD繁华似锦,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工业区生机勃勃,一派现代都市美景;古城小桥流水,岸边游人如织,听那河上石桥静静诉说昨天故事,仿佛一幅灵动的水墨画。这幅精彩“双面绣”的背后,是苏州在生态文明上的一贯坚守与砥砺前行。保护好、经营好这方水土,走绿色发展之路,是苏州站在“两个百年”的大历史交汇点上,冲刺全面小康建设“最后一公里”的核心要义。
水是苏州的灵魂,更是苏州的命脉。353个50亩以上湖泊、2万多条河道以及占全市总面积36.6%的水域面积,让苏州成为当之无愧的“东方水城”。绿色发展,在苏州的水生态保护上充分体现。
“腾笼换鸟”布局新产业
在张家港,一个年产值超过200亿元,主要发展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产业的新型产业园正在紧张建设中。园区所在的位置,原本是当地人人皆知的东沙化工园,始建于1993年,曾是当地纳税大户,但产业层次低、污染排放高、安全隐患大。经不懈努力,张家港市下决心全面完成了东沙化工园关停和污染治理,一口气腾出了3000亩土地,重新规划打造生产、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园区。
苏州太湖风景。苏州市积极引导太湖沿岸发展绿色种养殖业和生态观光旅游业等,打造一条绿色农业、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的环湖产业带。
“铁黄沙”是常熟境内的一块长江滩地,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这里一度被认为拥有建造深水港的天然优势。为此,当地政府曾计划将“铁黄沙”打造成现代化物流基地。然而,随着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提出,“铁黄沙”的命运再度迎来了转折,经过近几年的生态修复,这里已经华丽变身成为一个生态绿洲,自然生长的植物群落7000多亩,岛内既有长江鱼类繁衍洄游的通道,也有人工隔离的候鸟保护区。铁黄沙整治工程的实施,保障了长江深水航道的通航稳定,铁黄沙生态岛和万亩螺蛳湾芦苇湿地连点成片,成为长江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经济”贯穿新发展
太湖,苏州的母亲湖。苏州市吴中区的东山镇是太湖中的一个半岛,拥有太湖岸线60公里,承担着保护太湖生态的重任。地处生态敏感区域、戴着“紧箍咒”的东山镇破旧立新,坚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陆续开展了1900多亩太湖西茭咀滩涂整治,1.58万亩太湖围网拆除,3.3万亩传统养殖池塘退养改造等项目,发展起了绿色农产品和绿色旅游经济,绿水青山引得游客纷至沓来。2019年,东山镇全年吸引游客38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9.63亿元,农民纯收入突破4万元。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年,东山镇获评“全国商旅文产业发展示范镇”。
如今的环太湖地区,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建设正有序推进。2019年12月,《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规划》正式对外发布,包括东西山在内的285平方公里的水域、陆域范围内,探索建立“绿色GDP”考核机制,提高生态涵养、环境质量、绿色发展、群众生活质量等指标的比重,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力争打造成国家绿色经济示范区。
苏州工业园区夜景。苏州市历来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实现了“经济强”和“环境美”的和谐统一。
古典与现代交相辉映,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同频共振,苏州的“双面绣”越“绣”越精彩。
来源: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原文链接:http://www.mee.gov.cn/ywgz/zrstbh/stwmsfcj/202005/t20200528_781551.shtml
最新文章
- 以学促干,强技赋能——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举办新污染物治理专...
- 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开展“传承沂蒙精神·守护绿水青山”主题党日暨...
-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联通支付荣获第十四届公益节202...
- 非遗保护工作“江西经验”在全国会议分享
- 中国渔业协会第五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 华北监督站召开核安全设备四方会谈
- 全国公安刑侦部门深入推进“冬季行动”
- 首航!三亚邮轮旅游迎来“开门红”
- 省厅赴巴彦县帮扶指导畜禽粪污污染防治工作
- 最高检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征求对最高检工作报告和检察工作的意见...
- “田间课堂”接地气 为湖南辣椒产业集群添助力
- 省生态环境厅举办第43期“周五环保课堂”
- 习近平接见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表彰代表
- 铁基纳米铜材料降解抗生素抗性基因
- 中国共产党生态环境部机关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