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来自我省“两山”转化实践的微观察
发布时间:2024-10-08 来源: 吉林省生态环境厅 作者:佚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我省是林草资源大省,自然底蕴丰厚,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生态“含绿量”转化为发展“含金量”的生动故事不断演绎。于绿色中挖掘大美,于森林中探索新路,这是一条独具吉林特色的生态保护之路,也是一条“两山”转化的发展之路。
生态“颜值”渐显经济价值
在吉林园池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中华秋沙鸭雏鸟潜水、觅食、栖息的有趣画面。赵冷冰 摄
秋风渐凉,鸭绿江水清澈而宁静,倒映着两岸秋景。一切都仿佛慢了下来,平添了几许“远方的诗意”。
秋日的集安市麻线乡下活龙村凉爽宜人,旅游热潮依然没有消退。
村落里的农家民宿“小颖渔家湾”即将迎来一批客人,民宿主人宋秀影一大早就忙活起来。“去年我家民宿收入相当不错,游客们很喜欢这里的农家味道。”宋秀影说。
小村依山而建,傍水而眠,鸭绿江集安段流经此地,江面开始变得开阔,水流渐渐平缓,是鸭绿江集安段“渔猎”的首选地。开窗见景、出门见绿、抬头见蓝,良好的生态,成为下活龙村发展的“金名片”。经过多年发展,初步形成了集边境风光、渔猎文化、渔坞民宿、农事体验的旅游休闲栖息地,乡间美景和田园之乐,让人流连忘返。
在吉林广袤的乡野,青山绿水间,一条条蜿蜒交织的旅游公路串起农庄、果园和民居,拓宽了“两山”转化实践的新渠道,也串起了富民的机遇和希望。
多年来,在科学的规划与布局下,我省乡村旅游实现了多点开花、产业深度融合的崭新局面,从生态资源变生态资本,让“美丽颜值”产出“黄金价值”,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蓬勃发展,更让昔日的绿水青山转化为今日的金山银山,让生态美、产业旺、百姓富逐步变为现实,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山水添绿拓展生态价值
放眼吉林,“两山”转化的实践不止铺展在乡野田园,还呈现于山林之中,“静躺”的生态资源被赋予“能动”价值,实现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的有机统一。
秋日的午后,双辽市一马树森林公园树高枝繁,凉意悠然。这里森林覆盖率达95.7%,漫步于森林步道,秋风清凉,这里无疑是一处极具舒适感的休憩目的地。
40年来,这里一代又一代林工辛勤付出,实现了针叶林在吉林西部沙地生长培育,昔日贫瘠的沙地荒滩成为枝繁叶茂的林海,为发展森林氧吧、康养休闲旅游打下基础。“去年,公园建设了新的游客接待中心,翻建了原有的动物园,公园整体质量得到提升,游客数量有较大增长。”双辽市国有林总场副场长于礼明说。
好生态的叠加效应显现。毗邻公园的数个村屯开展农家乐、采摘园、垂钓园等旅游服务项目,开创了场村协作、共同发展旅游的多赢局面。
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森林旅游、森林康养……吉林立足资源禀赋和区域特点,不断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在吉林各地,在“两山”理念的实践下,绿美生态建设深入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湿地公园、自然教育、生态研学亦成为吉林大地上的亮丽风景线——
赏荷花、乘红船、观水鸟!查干湖从昔日荒山野岭变成如今的满眼青绿,已成为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的典范。
在永吉县,水木年华亲子教育营地是国有林场改革的成功范例,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此开展农业科普学习、农事体验、亲子游。
大布苏自然保护区结合泥林资源,规划出7个科普区和近40个研学课程。成为林业自然教育的新阵地……
山水更显“颜值”,发展更有“价值”。秀美独特的山水田园蕴藏着“守绿换金”的生态价值蝶变,也让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内涵和外延持续拓展。
守护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家底”
保护生态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实现高水平保护。
吉林延边汪清林区的千年东北红豆杉。(吉林长白山森工汪清林业分公司供图)
在吉林东部山区,山高林密,远程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查等信息化手段在巡林护林上大显身手。
走进通化市辉南县林长制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正通过大屏幕上的管理平台,同步观看护林员网格巡林情况。
近年,当地探索智慧林业管护模式,建设林长制智慧管理平台,实现森林资源动态监控和管护人员实时调度,为全县生态资源护航。
“智慧管理平台,既能在线查询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又能随时掌握责任区域、任务完成及护林员巡护轨迹等,做到实时监管、在线调度,实现对全县13余万公顷林地智能化管理。”辉南县林长制工作科负责人孙立平说。
在吉林,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839万公顷森林和82万公顷湿地得到有力保护。数据显示,自开展第三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以来,全省共完成造林绿化面积807.1万亩,超额完成规划阶段任务目标。
拥有丰富生态资源的吉林,始终把生态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推进,“绿水青山黑土地、蓝天白云好空气”成为吉林优美生态环境的生动写照。
擦亮蓝天——蓝天保卫战是污染防治攻坚的重中之重,我省针对不同时段污染特征,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分阶段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山林添绿——全面推进“绿满山川”森林植被恢复、“林廊环绕”防护林建设、“水草相依”草原湿地保护修复、“城乡一体化”绿化美化等林草湿重大生态工程,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湿地保护率均有稳步提升。
守护碧水——在源头防控上,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避免污水直排入河;在断面管控上,严格实行“四个第一时间”管控机制,压实各级工作责任。此外还推进实施了一批人工湿地、生态缓冲带项目,从过去单一追求水质提升向“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方向转变。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未来,在持续探索“两山”转化的实践中,吉林还将涌现出更多人与绿水青山相互成就的发展故事,依托绿水青山稳步前行,寻得金山银山。
原文链接:http://sthjt.jl.gov.cn/ywdt/ssdt/stdt/202410/t20241008_330538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山西省召开加强固体废物管理 强化舆情响应工作视频会议
- >>下一篇:我省出台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项目申报指南
最新文章
- 以学促干,强技赋能——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举办新污染物治理专...
- 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开展“传承沂蒙精神·守护绿水青山”主题党日暨...
-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联通支付荣获第十四届公益节202...
- 非遗保护工作“江西经验”在全国会议分享
- 中国渔业协会第五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 华北监督站召开核安全设备四方会谈
- 全国公安刑侦部门深入推进“冬季行动”
- 首航!三亚邮轮旅游迎来“开门红”
- 省厅赴巴彦县帮扶指导畜禽粪污污染防治工作
- 最高检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征求对最高检工作报告和检察工作的意见...
- “田间课堂”接地气 为湖南辣椒产业集群添助力
- 省生态环境厅举办第43期“周五环保课堂”
- 习近平接见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表彰代表
- 铁基纳米铜材料降解抗生素抗性基因
- 中国共产党生态环境部机关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