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保政务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环保时评 > 正文

普洱:探索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 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4-11-01     来源: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     作者:佚名    

  

  

  长期以来,普洱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一方面,通过经济补偿机制,激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提高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让生态资源真正转化为经济收益,推动普洱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聚焦生态环境要素完善分类补偿制度

  在景东彝族自治县景福镇岔河村,村民罗恒友家的18亩土地退耕还草后,获得了生态补偿金1.8万元,并通过发展畜牧业,成了当地的养牛大户,实现了增收致富。

  近年来,普洱市多措并举推进实施草原生态补偿、完善湿地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强耕地生态保护补偿、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等,不仅让群众守山护林有了定心丸,还开辟了育山富民的致富路。2022年至2024年5月,普洱市累计安排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3.22亿元,将全市930.89万亩公益林纳入补偿范围。安排生态护林员补助资金3.99亿元,选聘生态护林员4.94万人;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面积1856.39万亩,每年奖补资金5843.02万元,奖补农户39.6万户;下达中央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98388万元,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16586万元……各项措施、奖补政策如同一缕缕春风,吹进了村民们的心里。同时,普洱市通过完善河(湖)长制,抓实网格化精细治理,建立了“河(湖)长+检察长”“河(湖)长+警长”“河(湖)长+水文监测”协作机制;深入开展清河行动和河湖清漂专项行动,签订跨界河湖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协议,推动河湖保护治理“同河同策、同库同策”,累计建成省级美丽河湖26个、市级美丽河湖187个、市级绿美河湖32个。以澜沧江、李仙江等重点流域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为重点,采取化肥农药减量、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重点水域禁渔区管理等措施,开展糯扎渡电站库区“网捕过坝”项目,促进上下游鱼类基因交流,完成渔业资源增殖放流60.5万尾。

  围绕生态安全重点健全纵向补偿制度

  世界闻名的景迈山,有着千年古茶树和独特的生态景观。为了保护景迈山的生态环境,普洱市加大纵向补偿力度,印发《普洱市生态环境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普洱市自然资源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等,统筹各级财政资金4.73亿元,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提供资金保障。此外,通过强化《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宣传,制定《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完善古茶树资源保护补偿机制。如今的景迈山,古茶树依然枝繁叶茂。据统计,申遗成功一年来,景迈山接待游客数量已达40.2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38亿元。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增强了大家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90后”的而肯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芒景村的布朗族村民。她家有28亩古茶园,同时还管护着43亩由“仿古茶林”改造的生态茶园。申遗成功以来,她接待的游客不断增多,细算一年的经济账:茶叶收入15万元、餐饮收入17万元、地接收入2万元……而肯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说:“今天的好日子得益于保护好景迈山,我们应当更加珍惜。”在改进纵向补偿办法方面,普洱市印发了多项方案,如《深入打好澜沧江、红河、怒江三大水系(普洱段)保护修复攻坚战实施方案》《普洱市加强河流管理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按照“谁污染谁付费,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开展河流生态保护补偿,建立多元化补偿格局;印发《用水权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在江河源头区等区域通过用水权交易进行生态补偿;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在建与生产矿山生态修复监管工作的通知》,建立矿业权联勘联审和矿山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制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基金制度。与此同时,普洱市探索建立澜沧江流域跨县补偿机制,编制《普洱市澜沧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及《澜沧江流域(镇沅、景谷段)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开发普洱市横向生态补偿测算平台,促进生态资源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多元化补偿方式

  广袤的森林是巨大的碳汇宝库,普洱市积极探索碳汇交易机制,通过科学的碳汇计量和交易,为生态保护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今年初,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勐先镇和平村与谦乐村共66户林农喜获碳汇收益61005元。宁洱县作为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县,在碳汇开发领域成功实现突破。同时,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精心搭建起碳汇资源管理平台和“宁碳惠”服务平台,并成功开发出首个碳普惠项目——宁洱县天然商品林保护碳普惠项目。普洱市进一步完善市场交易机制,印发了《普洱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普洱市建立碳账户平台工作方案(试行)》等,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同时,还积极开展一系列活动,探索多样化补偿模式。如加快大型活动碳中和及碳标签产品开发、推动碳中和示范区项目建设等。普洱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带来了丰硕的成果:普洱的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更好地保护,生态农业蓬勃兴起,群众增收致富之路越走越宽阔……如今的普洱,处处绿水青山,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成为人们向往的生态宜居之地。


原文链接:https://sthjt.yn.gov.cn/ywdt/zskx/202410/t20241030_24035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政务信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