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关于加快建设生态强市全面打造美丽黄山的思考和建议
发布时间:2024-11-29 来源: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 作者:佚名
黄山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推进山水秀美的生态强市建设,《美丽黄山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关于加快建设生态强市 全面打造美丽黄山的行动方案》已顺利通过专家评审。现结合黄山市实际,对生态强市建设存在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并提出工作思考和建议。
一、黄山市生态强市建设目标
到2027年,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生态安全屏障逐步筑牢,城乡人居环境品质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生态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美丽黄山建设成效显著,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黄山样板有力推进。细颗粒物(PM2.5)浓度稳中有降,地表水、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省政府考核目标要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森林覆盖率达到83%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完成目标考核任务。
到2035年,生态强市建设目标全面实现,天蓝水清、土净田洁、鱼翔鸟栖、绿色繁荣、生态宜居、生活富裕、安全健康的景象全面呈现,生态环境健康优美,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蔚然成风,城乡人居品质显著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进一步深化,基本实现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域美丽大花园和美丽中国建设新典范。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环境质量持续保优压力大。水、气等主要生态环境指标高位运行。从水环境质量来看,新安江流域水质保优保稳压力与日俱增;从大气环境质量来看,臭氧浓度近年来上升较为明显,PM2.5等其他5项指标近年来浓度趋于稳定,进一步改善空间有限,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已经达到低值,后续减排潜力较小。
二是污染防治水平不够高。城市排污口整治需进一步精细化,老旧城区、县城雨污管网建设与维护不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存在一定短板;尽管农村污水治理率在全省排名靠前,但与苏浙相比差距较大;大气污染特征逐步转变,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相对滞后,大气污染防治尚未达到精细化管理要求,臭氧防控压力逐年增加;交通噪声、餐饮油烟、企业废气排放、建筑垃圾堆放等问题影响居民的生态环境获得感。
三是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薄弱环节。通过十年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建设,黄山市初步实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质量的协同向好。但黄山市经济总量不足,经济实力亟待快速提升,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黄山市现有绿色资源,推动区域高价值生态资源优势向资产优势转化,并有效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如城镇化发展、消费方式改变等新变化带来的新问题,维持黄山市优质的生境品质,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是黄山市生态强市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三、工作思考和建议
一是以协同治理为重点,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细化管控措施,实施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防控“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项目,对污染物来源进行精准分析溯源,全面摸排重点污染源,建立“一图一清单”。不断完善环境空气质量预警调度机制,建立常态化巡查,确保及时发现,及时处置。系统谋划园区废气综合治理,从规划布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等方面提出针对性举措,从根源解决园区异味扰民问题。
二是以美丽河湖建设为统揽,按照“三水统筹”的要求,系统提升水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坚持“三水统筹”系统治理,以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为抓手,复制推广新安江(黄山段)优秀案例经验,持续推进阊江、太平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滚动实施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提升三年行动,扎实推进“八大”专项行动,巩固提升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认真落实《新安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推动上下游联保共治,深入探索以流域为单元系统治理路径。加大生态环境治理修复项目谋划建设,谋划实施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二期)项目,加快推进丰乐河下游1-10号沟区域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祁门县阊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项目、黄山区环太平湖区域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三是以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为抓手,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把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头号工程抓紧抓实,以更严要求抓保护、强治理,推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取得新成效。切实发挥“浙皖合作十件事”桥梁作用,探索产业分工和园区协作新模式,推动本市新兴产业高效融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大力推动汽车电子、绿色包装等产业绿色转型升级,联手杭州等下游城市,围绕大健康、数字经济等打造高能级产业合作平台,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加快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健全完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标准与模式。深化新安江流域水排污权交易试点,积极申报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加快打造立足黄山、覆盖全省、辐射长三角的区域性绿色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创新绿色金融支持,统筹资金、人才、科技、产业等,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持续打响“田园徽州”“黟品五黑”“歙采缤纷”等区域公用品牌,深入探索资金、产业、人才等市场化、多元化合作机制,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黄山人民的“金山银山”。
四是以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为切入点,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水平。黄山市是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中的“黄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确定的世界 108个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全国 35 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具有特别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认真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加强调查成果应用,结合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重点加强野生动植物和水生生物生境等重要生态源地保护。识别区域伞护种、旗舰种等重要保护地,加强鸟类栖息地、鱼类栖息地等重点生境的修复。畅通新安江皖浙生物廊道,推动保护土著鱼类自然繁育通道,上下游一体化保护渔业资源。针对黄山市珍稀濒危植物、珍贵野生药用植物、花猪及中蜂等畜牧业重点种质、茶叶、香榧及枇杷等农林重点种质,开展调查评估并实施产区保护。
原文链接:https://sthjt.ah.gov.cn/hbzx/gzdt/sxdt/12259697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阜阳市组织召开全市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推进会
- >>下一篇:六安市用好“三聚力”实现“三提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最新文章
- 以学促干,强技赋能——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举办新污染物治理专...
- 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开展“传承沂蒙精神·守护绿水青山”主题党日暨...
-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联通支付荣获第十四届公益节202...
- 非遗保护工作“江西经验”在全国会议分享
- 中国渔业协会第五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 华北监督站召开核安全设备四方会谈
- 全国公安刑侦部门深入推进“冬季行动”
- 首航!三亚邮轮旅游迎来“开门红”
- 省厅赴巴彦县帮扶指导畜禽粪污污染防治工作
- 最高检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征求对最高检工作报告和检察工作的意见...
- “田间课堂”接地气 为湖南辣椒产业集群添助力
- 省生态环境厅举办第43期“周五环保课堂”
- 习近平接见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表彰代表
- 铁基纳米铜材料降解抗生素抗性基因
- 中国共产党生态环境部机关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