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鲟标本制作亲历者:曾采集百余条白鲟幼体 但养殖失败
发布时间:2020-01-07 来源: 作者:
“到现在人类也没有搞清楚,白鲟在长江里是怎么繁殖的。”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何舜平教授对于研究了几十年的白鲟有一些不舍:“本来我还想继续研究白鲟的,但是没有了相关的资料,这个要停下来了。” 1月4日,记者探访位于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水生生物博物馆。该馆已有90年历史,收藏有40万件标本,其中白鲟标本就有6件。最大的一件白鲟标本,有4米长,距今已有41年的历史。其中一件空中悬挂展示的白鲟标本,是根据何舜平等人上世纪80年代末外地运回的白鲟制作而成。 何舜平是四川泸州人,从小在江边长大,“那时,经常会看到,有人拖着比板车还长的白鲟,比较常见。”“本来白鲟是可以持续生活下去的,是人类的活动加剧了它的灭绝。”以前,每年回游的中华鲟、白鲟非常多,“真的不是什么稀奇的物种”。 1985年,从四川到湖北读研究生,对于当年亲手参与运鱼、做标本的往事,何舜平历历在目。“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们老师说要做几个标本,电话打到中华鲟所”,对方称“你们来嘛,派2个人拖两条回去就行。” 当时交通不发达,何舜平和同事一起坐长途车到宜昌再转车到三峡鲟鱼所,“冷库里全部都是鲟鱼,我们选了一条2米不到的白鲟、一条4米多长的中华鲟。”“当时没有汽车,我们租板车把大鱼拖到长途汽车站,然后花5块钱请人抬到客车顶上,坐上晚上6点半的夜班车,第二天早上到武昌傅家坡,我们请客车司机把车开到水生所,辗转几天,才把大鱼运到。” 何舜平回忆,等到鱼解冻后,水生所陈宜瑜主任动第一刀把鱼刨开,“没有冷冻室,我们就把鱼搬到防空洞里解剖。先把肉剔干净,再用砒霜固定外皮,缝起来再填充。” 何舜平介绍,1991年和团队科研人员在长江口,还采集到了100多条20厘米左右的白鲟幼体,“后来白鲟就逐年慢慢变少了,在南京找到一条、在宜宾找到一条”“想挽救它把它养活,但都养殖失败了。” 在一本书里,何舜平所在的学科组还贡献过一篇有关白鲟的文章——结合古代物种分析其对陆生生物的形成和影响。他们做了一系列的研究,目前有关研究还在继续,已经完成了匙吻鱼全基因组研究。(记者陈洁 通讯员孙慧)
- >>上一篇:金羊网评:抓好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
- >>下一篇:“淡水鱼王”白鲟被指十年前功能性灭绝 环保机构回应
最新文章
- 以学促干,强技赋能——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举办新污染物治理专...
- 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开展“传承沂蒙精神·守护绿水青山”主题党日暨...
-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联通支付荣获第十四届公益节202...
- 非遗保护工作“江西经验”在全国会议分享
- 中国渔业协会第五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 华北监督站召开核安全设备四方会谈
- 全国公安刑侦部门深入推进“冬季行动”
- 首航!三亚邮轮旅游迎来“开门红”
- 省厅赴巴彦县帮扶指导畜禽粪污污染防治工作
- 最高检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征求对最高检工作报告和检察工作的意见...
- “田间课堂”接地气 为湖南辣椒产业集群添助力
- 省生态环境厅举办第43期“周五环保课堂”
- 习近平接见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表彰代表
- 铁基纳米铜材料降解抗生素抗性基因
- 中国共产党生态环境部机关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