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市创新实施“三个驱动” 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换有效途径
发布时间:2024-12-02 来源: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 作者:佚名
近年来,昌邑市将盐碱地造林作为全市生态价值转换的小切口,深入挖掘可造林空间,蹚出了一条规模种植、科技推动、融合发展的盐碱地造林新路子,万亩盐碱滩实现“绿洲蝶变”,相关经验做法入选山东省林业产业发展典型案例和山东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典型案例。
一、推动跨区域土地聚集,驱动林业由“小农户”向“市场化”转型。为解决盐碱地造林条件差、成本高、周期长,普通农户无力承担改造费用实际情况,按照“政府引导支持、企业主导经营、群众参与获利”思路,引入市场化造林机制,建立以阜瑞生态林场为运营主体、“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为组织结构、流转和托管为服务手段的盐碱地植树造林新体系,创造“企业盈利、集体增收、农民致富”三赢局面。阜瑞生态林场先后投资1200万元,完善提升盐碱地改良利用基础设施,新建、整修道路36公里,植树100余万棵,建立高标准林草、林粮间作面积1.5万亩,粮食作物亩产增收200斤以上。村集体以“四荒地”、蓄水湾塘等入股,年底进行股权分红,带动村集体增收100多万元。农民将土地进行流转,每年每亩土地可获得400元的固定收益,年底享受股权分红,平时可参与林场管理获得劳动报酬,实现土地租金、经营分红、生产务工三份收入,每亩土地增收380多元。目前,造林总面积达到10000余亩,林场建设由单纯造林育林向林业多效益、生态公益型转变,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
二、实施现代化科技赋能,驱动林业由“粗放式”向“专业化”转型。针对盐碱地造林成活率低、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等难题,创新实施政府搭台、校企联动、集中攻关研发模式,与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青岛农业大学、潍坊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建成潍坊市盐碱地绿色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由16名兼职专家参与的科技研发团队,突破10余项技术瓶颈,收集耐盐珍贵彩色林木种质资源16个,筛选出耐盐、速生优良单株3个,研发的紫花苜蓿新品种系列获得国家专利。对次生盐渍化重、土壤盐碱化程度高的区域,坚持“先工程治水改碱、后植树造林”原则,铺设管道37公里将潍河水引进林场,建设大小水库湾塘32个,蓄水能力达到500万立方米,每年可收集100多万立方米雨水。在造林区域,配套完善排灌水系,实现能灌能排、排灌便利,造林地含盐量由1%降低至0.15%,林场苗木存活率从最初的20%提高到如今的90%,曾经“寸草不生”的盐碱荒滩变成了“绿树成荫”的生态绿洲。
三、探索多渠道增收途径,驱动林业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型。坚持改良利用结合、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在发展规模林业基础上,创新盐碱地经济产业化路径,按照“林农牧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路,改变以传统林业种植为主的单一经营模式。培育壮大林下经济产业,在新造林完全郁闭前,间作种植棉花、玉米、花生、苜蓿等农作物,养殖金蝉、鸡、鹅等家畜,最大限度发挥土地价值,带动周边村庄农户林下种植5200余亩,人均增收1000余元。探索“生态+文化+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充分挖掘区域独特的泥质海岸自然景观和植被特点,积极发展植树体验、柽柳观光、休闲垂钓等盐碱地新业态,年吸引游客3万余人,实现旅游收入100多万元。
原文链接:http://sthj.shandong.gov.cn/dtxx/dsdt/202412/t20241202_477494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文章
- 以学促干,强技赋能——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举办新污染物治理专...
- 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开展“传承沂蒙精神·守护绿水青山”主题党日暨...
-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联通支付荣获第十四届公益节202...
- 非遗保护工作“江西经验”在全国会议分享
- 中国渔业协会第五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 华北监督站召开核安全设备四方会谈
- 全国公安刑侦部门深入推进“冬季行动”
- 首航!三亚邮轮旅游迎来“开门红”
- 省厅赴巴彦县帮扶指导畜禽粪污污染防治工作
- 最高检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征求对最高检工作报告和检察工作的意见...
- “田间课堂”接地气 为湖南辣椒产业集群添助力
- 省生态环境厅举办第43期“周五环保课堂”
- 习近平接见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表彰代表
- 铁基纳米铜材料降解抗生素抗性基因
- 中国共产党生态环境部机关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